留守儿童内部存在“底层黑洞”

时间:2017年11月20日信息来源:中青在线 点击: 收藏此文 【字体:


   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有什么不同?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许弘智在福建泉州市区、安溪县进行了实地调研。
   “留守儿童群体中,好学生不太受欢迎!”许弘智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,“不同的是,流动儿童的榜样往往是好学生”。
   如何得出这一结论?许弘智在支教时就做了一个社会实验,让每个孩子都在纸上写三个好朋友的名字,以此勾勒一个班级中的社会关系网络。

 

安溪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爱心结对圆梦行动
 
   在一所留守儿童学校的两个班级中,许弘智发现,每个班级有4-5个小群体,一个小群体有6-7个人,值得注意的是,每个群体有明显的核心和边缘人物。按照一个班级30人计算,小群体的数量占到了一半人数。
   “一个明显的特点是,小群体中的核心学生一般不是成绩好的孩子。”许弘智对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说。
   在城市中跟随父母的流动儿童,他们有什么特点?许弘智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发现,一个班级也有4-5个小群体,但是每个群体的人数也就3-4人左右,数量少一半左右,不同之处在于,群体的核心往往是成绩比较好的孩子。
   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特点,许弘智用到一个名词——“底层黑洞”,意思是把“好学生”排斥在群体之外。
   许弘智提出了自己的担心:在这种“反学校文化”的小群体中,越处于群体核心的人物,学业表现和发展期望等方面反而越不理想,这会促使他们毕业后走父母外出打工的老路——这是阶层固化的重要成因。
   “对留守儿童的技术渗透很容易,但是文化渗透很难。”许弘智直言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困境。他调研发现,农村留守儿童对技术很敏感,比如城市孩子用手机,他们也有;城市学校有电教设备,他们也不缺。可是,对他们的思想如何引导是个问题。
   在对比研究中,流动儿童并非没有问题。“我们发现,问及他们的梦想是什么,流动儿童会说做快递员、外卖员和去工地搬砖头。”他发现,孩子们的回答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做科学家、医生等答案,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城市孩子相差太大了。
   “背后就是社会融入的问题。”许弘智研究中还发现,流动儿童交往存在结构问题,比如,贵州籍的孩子和贵州籍的孩子在一起玩,江西籍的和江西籍的孩子一起玩。
   许弘智提出,阶层的固化问题,要从孩子就开始关注。


注:本文节选自“中青在线”《新学人“作战地图”》(作者:章正)

(作者:章正 编辑:heros)
延伸阅读:

网友评论

 以下是对 [留守儿童内部存在“底层黑洞”] 的评论,总共:0条评论

最新文章

推荐文章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