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查3300名高考状元,发现“高考状元”难成“职场状元”

时间:2017年07月19日信息来源:中华青少年教育网 点击: 收藏此文 【字体:


   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研究了1977年到2009年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,他发现:“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。”这个结论,对崇拜高考状元的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。
   无独有偶,“高考状元研究”课题组专家赵德国,调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1400名高考状元,调查结论跟前者不谋而合,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状元。当年高考中了状元的,离校投身社会后,大多湮没无闻。
   2011年,中央教科院组织团队,对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状元进行调查,得出与以上两位专家一样的结论,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。
   不仅如此,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:对全国100位科学家、100位社会活动家、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,进行追踪调查后得知,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,其他人所取得的成就和学校教育,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。
   进一步的分析统计说明,1977年以来,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(高考分省计分,3300名÷30个省市区÷34年≈3.2名,应该一个没漏啦),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、或企业家、或艺术家,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,也没有成为一流的科学家。

 

缘何如此?道理并不复杂:“高考状元”为了追求高分,往往把精力用于解题、用于死记硬背时间是一个常数,当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背书和解题时,不免顾此失彼,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然大受限制。人的创造性、想象力、彩色思维,是培养一位顶尖人才所必具的品质。“高考状元”多数只有分数的优势,一旦走向社会,其死读书的短处就显出来了。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难以成为顶尖人才,便不是偶然的了。
  个人在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全部在于智力,而在于个性、情绪智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。考察一个人的真才实学,主要标尺是看他能不能做到活读书,能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来解开社会实践、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。俄罗斯的知名导演斯坦尼说过:“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,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。”许多“高考状元”正是如此。

 


侯德榜: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

当然,高分高能者也是大有人在。比如化学家侯德榜院士,当年考清华12门功课1200分满分,但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,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——侯氏制碱法。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,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。每次考试,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。上世纪30年代,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,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。因此,对高考状元不可一概否定。
 


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毕业证书

人的一生是多次博弈的过程,不要把“宝”全押在分数上。一个人的成才,机会多得很,看你是否能够及时抓住。
  既然“高考状元”难成“职场状元”,我们就不必过于追求分数,不要把“高考状元”看得过重。分数是要的,学历也是个好东西,但过于看重分数、学历、考试名次,有时可能走向事情的反面。我们对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病和消极后果,应有进一步的清醒的认识。



本文根据《河南日报——“高考状元”今何在?》(作者:吴兴人)、《那么多状元被淹没,非状元该怎样做?》(作者:周克平)整理。图片来源于网络。
 

(作者:中华青少年教育网 编辑:heros)
延伸阅读:

网友评论

 以下是对 [调查发现“高考状元”难成“职场状元”] 的评论,总共:0条评论

最新文章

推荐文章

热门文章